交织梦想,通达远航——2024城市交通挑战周圆满落幕

时间:2024-10-09 点击数: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城市交通研究院迎来了2024级的新同学,一年一度的《城市交通挑战周》亦如约而至。《城市交通挑战周》是城市交通专业的先导性实践课程,邀请行业顶尖专家和资深教授,剖析当下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交通面临的复杂挑战、潜在机遇及热点议题,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在为期三周的课程时间里,同学们经历课程引导、专业讲座、课题研究和汇报答辩四个环节,既吸收来自行业专家的新颖独到的观点,又通过分组课题研究以学科交叉的思维模式探索领域热点,从而帮助大家快速进入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科研学习状态。

一、课程引导

课程在城市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吴娇蓉教授的引导下拉开序幕。吴老师介绍,作为城市交通学科的新生课程,《城市交通挑战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要求同学们在紧凑的三周时间内,勇攀高峰攻克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课程匠心独运,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汇聚交通、规划、土木、管理、经济等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围绕城市交通的热点、难点议题,以挑战课题为载体,实现促进思维的碰撞与知识的融合。这一过程也是同学们逐步适应并内化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独特思维模式的关键步骤。

吴老师期望《城市交通挑战周》能够成为点燃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引领大家找到城市交通科学研究的状态。通过三周的沉浸式学习与实践,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收获宝贵的知识与技能,更能在心中种下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种子,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家讲座

今年的城市交通挑战周邀请了来自城市交通研究院的优秀青年导师及业界知名企业的行业专家,奉献了四场高水准的专业讲座。讲座内容涉及低空经济、城市物流与配送、交通新业态、交通与能源等多个领域,从人文、环境、能源、政策等多个维度为同学们展示了学科交叉背景下城市治理的思考范本。每场讲座过后,专家都与在场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也就课题研究中产生困惑进行了提问。四场精彩的专业讲座令同学们收益匪浅,挑战周的课题研究也随之推进。

三、课题研究

挑战周结合城市交通热点问题、学生专业背景与研究方向等设计了6个选题。25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选题分组,4~5人为一组,形成6个小组,在各组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课题研究。每个小组都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组成,历经开题时的灵感火花、破题时的深刻剖析,以及研究思路上的充分交流与融合,不同学科间的智慧碰撞犹如璀璨星辰交相辉映,最终展现出视角独树一帜、内容详尽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现了跨领域合作的无限魅力与丰硕成果。

四、汇报答辩

9月21日,6个小组进行了课题成果的汇报答辩,每组同学在15分钟内介绍了课题成果。由吴娇蓉、许项东、陈法安三位老师及刘嘉诚、张赫、朱百川三位博士组成的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逐一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对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仍存在的不足,为各个课题指明了后续研究方向,并对同学们的汇报技巧提供了改进建议。

第一组《关于自动驾驶出租车推广运营的辨析——武汉萝卜快跑事件》

课题回顾了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网约车与巡游出租车在城市客运系统中的定位、无人驾驶出租车与有人驾驶出租车的差异性及无人驾驶出租车推广的可行性三大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全国大规模推广无人驾驶的挑战和武汉推广无人驾驶的优势。

专家点评:同学们循序渐进推动研究进展的努力值得肯定。有两方面建议:从数据分析到结论的跨度略大,需要加强两者间的联系,加强中间推理分析的过程;适当减少层次分析法中的成分数量,或者考虑选择一些更客观的量化指标,从而提升一致性检验的精度。

第二组《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社会交互性评价》

课题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与人驾车在现实场景互动中存在的痛点;采用心理学中的社会交互性概念,刻画了自动驾驶汽车的社会交互属性;建立了平行博弈交互模型,表征自动驾驶汽车在交互中的博弈选择行为;采用交叉口仿真数据进行了不同品牌的自驾车的社会交互性估算和排序。

专家点评:建议加强对题目中新概念的阐释。对于数据分析较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尚缺乏一些易于理解的结论,并且后续要加强汇报的可读性。

第三组《环境温度与光照条件对基于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城市电动公交车队充电效能的影响》

课题从全局角度,对电动公交车单个运营日充电排班方案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电动公交车荷电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不同充电站电力供给时空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充电排班建议。

专家点评:如果能直接获取光照和温度数据来进行研究,会比当前用季节区分更加切题。后续可以思考通过模型得出的结论怎样在实践中落地应用。在汇报表达方面,建议增加在标题页的停留时间,以加深听众对题目关键内容的印象。

第四组《全国尺度下城市间货车活动网络特征识别、产业关联与韧性分析》

课题探讨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货车活动网络对产业集群的映射;对四个关键问题——贸易网络拓扑、关键节点识别、产业集聚模式和货运网络鲁棒性展开了研究;分析了货车运输网络的韧性对产业的影响。

专家点评:建议加强对产业的分析,扩展至产业所在的上中下游及之间通过运输产生的联系。

第五组《考虑时变性的城市消防站可达性评估与改善建议》

课题探究了城市路网时变性对城市消防站可达性的影响;以重点需求点覆盖率和总体面积覆盖率建立消防救援服务可达性评估模型;分析了城市消防站可达性评估结果,为城市消防站可达性提升及布局优化提供策略建议。

专家点评:整个汇报展示的逻辑链条比较清晰。建议可以对一个较大的区域给出更精确的消防站推荐地点。后续可以进一步思考现行的“四分钟”标准的含义和可优化的空间。

第六组《上海市共享单车出行减碳潜力研究》

课题通过对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计算能减少的碳排放量,进而评估减碳效果,并给出政策建议。根据对嘉定区共享单车订单数据的分析发现,共享单车替代私家车出行的比例是最高的,据此对共享单车出行里程进行了修正。最后提出扩大共享单车的覆盖范围的结论。

专家点评:建议明确共享单车对其他出行方式的替代是在整个出行的哪个阶段,并增加对于接驳问题的考虑。在汇报技巧方面,对共享单车替代其他出行方式占比的图表呈现形式可进一步优化。

最后,吴娇蓉老师对整个课程进行了总结,并为大家提炼了“挑战周”对于今后科研学习带来的启示:三周的课程时间内大家要能迅速进入研究状态,需要以每周为单位对进度进行把控;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研究的切入点,需要和课题的指导老师有良好的交流互动。同学们可以复盘挑战周课题研究的过程,思考开题后应该怎样与导师互动、在什么节点进行互动、最后的成果展示应该怎样整合才是最佳模式、如何制做出听众友好的汇报等等问题。课程虽然结束,但大家的研究生生涯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能通过挑战周积累不同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为今后的交叉学科研究打好基础。

《城市交通挑战周》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迸发。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参与此次课程,不仅加深了对城市交通领域的理解,更激发了对未来城市交通问题的探究热情。大家将汲取更加丰富的知识、拓展更加开阔的视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在学术与实践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构建更加智慧、绿色、和谐的城市交通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感言

“挑战周是与众不同的短期课题性质的课程,比起传统的授课更像是一种叩开大门的研究起点,是一种融合且全面的提升。不同本科专业的同学在短短三周时间里,在逐渐熟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接触并思考其他专业的视角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感悟,源于千万,归于交通。我们小组的课题是《考虑时变性的城市消防站可达性的评估与改善建议》,交规背景产出技术路径,城规背景导向软件工具,土木道路规范要求评估衡量标准。一个完整但稚嫩的答卷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开始,不断迭代的研究,更进一步的思考让我们渐积跬步,跋涉于城交学科的学海一涯。”

“挑战周课程顺利通关,感谢袁泉老师的悉心指导,袁老师极具启发性的建议,为我们的课题推进提供了宝贵指引。感谢组员们的共同努力与付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我们,在交融中通达彼此的知识领域,融汇多样的观点,启发新的思考。挑战周,正如其名,是对创新思维与个人潜能的挑战,让我们得以窥见自我极限与知识边界的无限可能。”

“在本次《城市交通挑战周》特色课程中,我们组通过分析环境温度与光照条件对基于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城市电动公交车队充电效能的影响,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还深刻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交通能源系统的复杂影响。此次课题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意识到交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培养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无论是在交通还是数据分析方面,这次课程所获得的经验都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技术思路和经验。”

“我们组的课题是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社会交互性评价,我主要负责数据处理与模型求解实现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工作。这段经历让我不仅在技术上得到了提升,也从中收获了许多跨学科的宝贵经验。挑战周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让我深刻体会到交通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与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多元的视角,我从中受益匪浅,也体会到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思维碰撞,才能找到更全面、更创新的解决方案。”

“短暂的城市交通挑战周结束了,研究生的开始阶段就面临这样一个课题汇报,对大家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很感谢吴娇蓉老师的尽心授课,为我们请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带我们了解交通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情况;其次感谢刘皓冰老师的悉心指导,为我们课题的推进提供了最大的帮助;最后,感谢我们整个小组,大家的通力合作让我们的课题能够完美结束。城市挑战周是我们每个人研究生阶段最好的开始。”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