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自然资源部宣布,目前,我国首次完成了全国683个城市城区范围确定,第一次实现了城市城区范围的空间化、定量化和精准化。城区范围确定成果已应用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监测、城市空间监测和体检评估、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等国土空间监测分析工作中。这一成果凝结着同济大学研究团队的重要贡献。
实现城市城区空间范围确定的标准化,是科学实施城市统计监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空间标准和相应监测手段,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主要依靠地方填报,各地对于“城区”统计口径理解不同,且没有对应到全国“一张图”的空间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因此,建立我国的城区空间范围确定标准、完善城市化标准统计区制度十分迫切和必要。
在自然资源部指导下,我院城市空间活动监测与分析技术方向责任教授刘春、城市移动性规划方向责任教授张尚武带领学科交叉的博士生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等研究团队,发挥对地观测技术优势和“两统一”职能优势,开展相关标准研究,自2020年4月起选取107个城市先后开展4轮标准试划论证,不断验证调校技术路线。2021年6月,《城区范围确定规程》发布,确定了从空间范围上界定城市建成区的技术规范,填补了我国城市化标准统计区制度的空白。以此为基础,自然资源部2023年应用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组织全国683个设市城市按照《规程》全面开展了城区范围确定工作,形成我国第一版全国城市的城区范围矢量数据集。
来源: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