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学术沙龙第三期顺利举行

时间:2020-04-24 点击数:

4月21日,由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举办的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学术沙龙第三期继续通过zoom平台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交通研究的工程学方法及其发展——再谈交通工程学2.0与交通学”,由研究院“城市空间活动监测与分析技术”方向责任导师杨晓光教授主讲,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同学及业内同行三百余人参与。沙龙由城市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吴娇蓉教授主持。

杨晓光教授是同济大学二级教授,所开设的同济大学金课《交通设计》、上海市精品课程《交通工程》成为一代代同济交通学子的经典课程。本期沙龙,杨教授围绕城市交通如何交叉的问题,从长期从事交通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以更好的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工作。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交通的原问题及其研究方法、交通工程学1.0及其发展、新工业革命与交通工程学2.0以及人类移动的智慧——交通学四个层次展开。

首先,阐述了交通与运输的基本认识,交通工程学的提出;以南北高架交通改善研究为例,说明了交通工程学的应用。在该项目中,研究内容包括:交通需求分析;拥堵源头、演化及机理解析;综合治理方法梳理;治理方法评价等几个部分。其中特别强调了道路流量≠交通需求、现实交通状态的感知与集成、交通需求的时空机理解析、基于上游流量序列分析下游的交通需求的动态推演、通行能力识别以及包括一体化的改善和主动交通管理的综合整治等关键问题。

随后,介绍了交通工程学1.0是从道路工程学科中派生出来的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交通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其中面向建设的交通设计、面向管理的交通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交通工程师非常重要的工作。交通工程学的发展伴随着重大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有助于系统的整合,数据和信息能对交通系统工程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串联。智能交通发展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吸引了设备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信息服务业等多方的全面进军。杨教授强调智能交通不应只是信息采集、处理和一般性应用,真正的智能一定要实现“逻辑推理+逻辑判断+决策应用”。

接下来,从研究对象、目标、条件、内容、方法几个维度说明了交通工程学2.0相较于1.0所发生的变化。移动互联网、车路联网与协同系统等的蓬勃发展下,先进的车路系统促进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再发展。也说明了交通系统几乎集当代科技与创新之大成。

最后,杨教授指出交通学是人类移动的科学与智慧,是文理交融、理工结合的,它的研究目标是促进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社会的融合发展。基于可预见的高新技术,交通运输系统3.0及交通(运输)工程2.0与交通学1.0的发展将成为新趋势。

杨教授总结道:交通问题简单,都可以概念的说,但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必须科学的说。交通强国将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交通学科拥有巨大的智慧和创新空间,亟需一批有志青年投入其中。

虽然这是一次线上进行的学术沙龙,但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说,就像回到教室上了一堂精彩又经典的专业课。沙龙结束时,留言区被“谢谢杨老师”刷了屏,大家纷纷留言对杨老师表示感谢和致敬。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