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4日,城市交通研究院面向硕士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城市交通挑战周》课程进入答辩阶段。陆锡明所长、邵源院长、沈青教授、陈小鸿教授、刘淑妍教授、杨超教授、马万经教授、叶建红副教授、骆晓副教授、黄锫副教授来到教室听取同学们的汇报并参与点评,吴娇蓉教授主持整个答辩与点评流程。
第一组:大都市共享单车服务中的政府职能探讨
段苏湉、林琳、张懿木同学介绍了共享单车的兴起与发展,梳理了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及共享单车的政策环境。对现行有效的关于共享单车问题的法律条文进行检索,依据着眼解决的共享单车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对检索结果进行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差异性、合法性分析。并针对聚焦度最高的共享单车停放问题进行法律法规的深层次研究,最后对比了早期和目前的共享单车分区停车状况,以此分析共享单车停放的依法治理效果。
黄锫老师对小组工作的完整性做出了赞许;陈小鸿教授提出意见,研究中对于交通政策的涉及有不到位之处。
第二组:大都市共享单车服务中的政府职能探讨
刘冉、龚华天、孙昊同学整理文献、新闻得出大都市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诸如维修、停放、管理、配套设施等问题逐步显现,给政府管理提出新挑战。通过梳理共享单车的管理实践,发现该行业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而纠正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政府的监管。故作业立足共享单车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其负外部性的影响,得出政府需要对这一准公共物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的结论,然后详细分析政府在目前共享单车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管理对策。
沈青教授引导三名同学去深入思考有桩公共自行车是否属于公共物品的问题,让同学对于类似交通方式工具的归属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第三组:骑行系统改善治理研究方案——以深圳福田中心区为例
王天佐、屈锴、陈煜、陈莉同学通过分析深圳福田中心区交通系统现状,结合已有数据,选择福田中心区的骑行系统开展改善治理研究,从政策背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三个方面分析福田中心区骑行系统的概况,并通过分析数据寻找骑行系统安全、效率、品质、轨道站点自行车接驳、骑行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骑行系统改善治理案例, 选取自行车路网设计与车道规划、基于轨道接驳的自行车停放点规划两个方面来进行福田中心区骑行系统改善治理方案的初步探究,并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进而提出了下一步的改善治理措施。
陆锡明所长、陈小鸿教授和邵源院长提议可以从历史时间线的角度分析过去30年深圳的路网建设情况、自行车的交通特性以及深圳自行车的兴衰与回归。
第四组:数据驱动的福田片区出行方式结构优化研究
谭丝杨、叶浩楠、余婷、刘家豪同学根据深圳福田区提供的交通系统运行数据,补充其他途径获取的相关数据,以出行链作为切入点,归纳深圳福田区现状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出行链存在的问题。研究各大国际级CBD交通发展措施,从多源数据融合的角度提出出行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改善出行方式结构,最终达到片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杨超教授总结两周的时间内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值得鼓励。邵源院长提出了交通信息平台如何做到融合问题,需要四名同学进行思考。
第五组:人工智能在城市交通中如何解决问题
汪娅琼、姚雅惠、沈智勇同学主要讲解了人工智能在城市交通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分别选取三个场景——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评价场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场景和行人闯红灯场景展开讨论和说明。指出: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可以应用网络爬虫技术、图像语义分割、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实现决策功能以辅助城市的发展和改善规划——是技术和应用可行的,是当下可行的。自动驾驶技术则是综合了图像识别、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息提取和学习以及决策功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是技术可行的,未来可行的。而行人闯红灯则是管理问题和秩序问题的结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必要性不高。
马万经教授给小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建议。邵源院长从福田区的发展背景,讲述了当前福田区正在开展和实施的人工智能方案和目标,对小组给予了鼓励和引导。
第六组:针对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及自行车道路空间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许多城市鼓励低碳出行,但是非机动车的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贾明、郭英杰、熊子曰同学以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和自行车的城市道路空间冲突为着眼点,从市长(政府第一决策者)的角度分析这一交通问题,建立了政府顶层决策者的决策框架,并站在政府的角度考虑多方因素,从政府部门,电动自行车车辆,驾驶员,相关企业,基础设施五个维度,制定了不同的管理与治理措施和相应的实施方案,以期缓和或解决这一交通冲突问题。
陈小鸿教授肯定小组工作成果,从交通的角度来分析工作完成效果较好,但是陈教授认为对站在市长的角度这一论题要点理解不足。刘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主要方法与要点,供同学们参考。
第七组:移动通信支持下的共享交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苏杭、刘新田、杨雅淇、白家豪同学选取网约车对不同社会属性、不同出行目的的人群出行行为的影响和相关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问卷,调查网约车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基于调查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影响人们倾向于使用网约车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网约车在中短距离的出行中应用较多,并且空间利用率不高,大多数都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乘车。家中孩子越多、同行人数越多,越倾向于使用网约车出行;年龄在18~30岁、出行距离在3~10公里之间的人群更倾向于使用网约车出行。依据研究结果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整价格将网约车、快车的客流向共享单车、顺风车和拼车引导;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促使公共交通与网约车的协调发展;政府与私营汽车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城市公交站点的约车服务价格进行打折, 让它成为公共交通有益的补充。
叶老师建议实证研究的切入点要与国内外对比分析为背景展开。沈青教授建议在破题方面还需进一步把握,对“可持续”的研究还不足。
第八组:深圳市拥挤收费政策设计探讨
李良艺、陈明垟、张珂同学结合国内外拥挤收费案例与拥挤收费理论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从“拥挤收费理论梳理”、“拥挤收费案例梳理”、“拥挤收费实施的必要与可行性”以及“拥挤收费政策设计探讨”等四个方面展开拥挤收费政策设计研究与探讨。根据深圳市交通发展与未来规划情况,对拥挤收费从收费方式、对象、时间、地点、费率定价、费用用途以及配套服务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福田区为试验区进行拥挤收费,采用早晚高峰区域收费+路段收费的方法,对两个集中拥堵区域实行区域收费,在这些区域之外的一些特定拥堵道路进行路段收费,形成面与点的结合。同学们从汽车空间闲置率与公平性的角度对收费定价方法做出了探讨,同时,对于收费费用的用途以及收费后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邵源院长希望能将调查问卷深入考虑与设计,细分民众类型,精细化调查,同时更加需要注重拥挤收费后对各个方面的影响。陆锡明所长建议收费目标方面希望能从更高层面入手。
专家老师和各位同学对于本次《城市交通挑战周》有极高的评价,这是一次新的碰撞、新的尝试。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了解城市交通专业特点,慢慢步入了研究生的入门阶段。吴娇蓉教授希望同学们扬帆起航,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为现在和未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