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成:城市交通首届毕业生首场硕士论文答辩全纪录

时间:2022-06-04 点击数:

2019年秋天城市交通交叉学科迎来了第一届学生,他们中的硕士研究生在2022年这个不平凡的春天迎来了毕业季。6月1日下午,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举办了第一场2019级硕士论文答辩会,四位同学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

受疫情影响,本次答辩会在线上进行。答辩会特别邀请了原国家建设部部长、城市交通学的创始人汪光焘先生作为答辩委员会名誉主席。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委员会主任陈小鸿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为吴娇蓉教授、滕靖教授、李健副教授和葛天任副教授。四位同学的副导师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骆晓副教授、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李彬教授级高工、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周翔高级工程师、上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海卫也受邀出席了答辩会。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分为学生陈述、专家提问、学生答辩、专家评议、答辩决议宣读五个环节。最后,汪光焘先生做了精彩的总结,并为同学们送上了寄语。


在陈述环节中,四位同学准备充分,PPT制作精美,逻辑清晰,陈述自信,展现了各自的风采。

段苏湉——《面向青年幸福感的公共服务可达性及交通服务提升研究》

论文利用多源大数据,度量了都市青年的公共服务可达性与幸福感,基于区位、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交通系统性能,构建了可达性指标;进一步挖掘了公共服务可达性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实地调研与居住区案例分析,结合都市青年幸福感提升,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改善策略。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特色,成果对都市青年幸福感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懿木——《常规公交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及应用》

论文基于信息-物理-社会系统理论,融合交通结构化数据和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推理等技术,提出了常规公交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将所建立的常规公交知识图谱用于乘客行为画像、传染病追溯、拥堵致因精准辨识等交通治理场景。该方法相较于传统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在特征表达、检索效率和可拓展性等方面有较好的性能优势。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特色,成果有助于常规公交数智化转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谭丝杨——《数据驱动的都市区多级轨网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以上海都市区多级轨道网络为研究对象,从“网络-轴线-节点”三个方面研究了影响轨道修建与否及站点客流规模的流空间因素,识别出了不同等级节点的轨道交通联系对多源流空间影响程度差异;使用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都市区内不同区域轨道网络规划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并提出上海都市区多级轨网规划建议。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特色,成果对多级轨网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林琳——《基于时空网络的多场景纯电动公交行车计划优化方法》

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纯电动公交行车计划编制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电气学领域车辆动力电池相关理论,研究纯电动公交运行过程中电量消耗的影响因素;从公交多元化服务转型需求出发,考虑纯电动公交运行过程中续航里程和充电需求等实际约束,提出一种面向多场景的纯电动公交行车计划优化方法;设计基于时空网络的改进遗传算法进行问题求解,并在案例分析中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特色,成果有助于服务转型下的公交企业运力资源优化决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提问环节,答辩委员会专家秉承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从专业的角度指出了论文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及论文完善建议。各位同学依次对答辩专家们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并表示将听取专家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4位同学均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向四位同学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四位同学在感言中纷纷表示,感谢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平台给她们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更丰富的交叉学科思维;尽管经历了两轮疫情,但这三年在研究院的学习生活仍然感觉收获满满;也由衷地感谢各自导师及副导师的悉心指导;未来将秉承交叉学科特色,在工作中做出更多的成绩。

随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委员会主任陈小鸿教授对四位同学的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大家的努力表示了感谢。并对同学们未来的职业生涯送上了祝福,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关注和支持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答辩委员会名誉主席汪光焘先生作了总结发言。在会前汪先生已认真阅读了四位同学的论文,结合答辩会现场的表现,依次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段苏湉同学的论文将社会学的概念与场所布局规划问题相结合,以交通可达性作为两者间的桥梁,具有启发性;张懿木同学的论文基于城市交通信息,构建公交知识图谱技术,用以描绘社会问题,跳出了交通数据一般性分析的框架;谭丝杨同学的论文采用城乡规划与交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基于多源数据研究了轨道交通推动区域发展的量化分析方法,是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十分值得研究的方向;林琳同学的论文以电池和充电为切入点研究了公交的行车组织优化方法,是在国家能源政策和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公交发展中所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四篇论文在研究城市交通问题过程中融合了社会学、城乡规划学、信息化技术,是具有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特征的研究成果。

汪先生认为,本场答辩会是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具有历史性的节点,论文成果代表了交叉学科建设的进展,学生水平体现了交叉学科建设的成效,是城市交通研究院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汪先生对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给予了高度赞赏,也深深感动于导师和学生间所建立的深厚感情。汪先生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带着创新的精神,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至此,城市交通研究院第一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圆满结束!也祝福同学们带着梦想再起启航!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