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助力疫情防控——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防疫工作系列报道(三)

时间:2020-03-02 点击数: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同时也要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秉着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学科交叉来服务社会的宗旨,持续开展研究工作,为支持疫情防控、恢复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前两期的系列报道中呈现了1份特殊作业、3项专项调查、1个出行服务APP以及一系列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本期将继续报道:

l  基于特殊作业所形成的城市防疫交通政策调研系列报告;

l  关于复工复产期间通勤出行的专项调查的报告及相关对策建议;

l  关于构建长三角城际运输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建议。

 

上海疫情复工期间通勤出行的调查初步分析及对策建议  

在有通勤出行的群体中,60.5%的受访者未改变出行方式,39.5%的受访者在疫情发生后改变了出行方式,其中改变通勤出行方式的群体主要是乘坐地铁和公交的居民。疫情前乘坐地铁的居民有61.2%改变了出行方式,其中的58.3%选择自己驾驶小汽车出行,31.2%选择乘坐家人或朋友驾驶的小汽车出行,8.3%选择乘坐公交车,选择定制公交、公司班车和共享单车这两种交通方式的各有2%。疫情前乘坐公交的居民有56.2%改变了出行方式,其中的62.5%选择自己驾驶小汽车出行,37.5%选择乘坐家人或朋友驾驶的小汽车出行。

复工期间通勤出行特征较日常变化较大,而且后续会随疫情防控情况而不断变化,建议应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和移动通信等大数据,同时结合一些小样本问卷调查,加强对客流总量、方式结构和各方式状态特征的监测和预判,适时调整优化相关的对策

针对调查问卷中常规公交、地铁出行者向小汽车出行方式转移的问题,应结合以往非常态需求(节假日、重大活动等)的路网流量和拥堵状态等数据,对城市全路网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同时密切关注城市高快速路和地面道路的每日拥堵状态和逐日变化趋势,进行交通管控措施的动态调整。

针对后续客流流动性的管控,例如目前市民日益增加的出门交往、游憩出行意愿,建议在已有历史客流数据的基础上,对客流构成和流量流向进行系统分析,科学合理逐步放松管制,特别是公园、游乐园等人群密集场所。

作者:

李健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研究方向:交通服务科学

 

应对严重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交通管控措施分析:城市公交

研究院日前完成的城市防疫交通政策调研问卷对全国各城市在防疫期间(1月20日至2月15日)的常规公交管控措施开始实施时间、实施内容以及实施空间范围进行了详细调查,共获取21个省级行政单元中5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数据。

报告从行政级别、与湖北省(疫情源头)的距离、疫情严重程度、经济发展区位等方面分析了各地在城市公交管控措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县级行政单元更早地进行了市内交通的管控,直辖市则由于本地居民服务人口众多、城市空间尺度大,对常规公交的管控比较审慎;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内的城市在三天内即均做出政策调整,与湖北交界省的各城市总体反应较为迅速,而其他地区的城市的政策调整时间点则广泛分布于防疫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内,无特别规律;政策执行速度与疫情严重程度呈现一定正向关系;东部沿海省份城市的抗疫交通政策并未比中部或西部省份城市更早出台。实际上,从管控内容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较大规模的城市管控城市公交的政策均相对有弹性,全面停运的政策仅出现在浙江温州一城。

根据上述发现,研究认为,以此次新冠疫情为例,应急阶段的城市公交管控政策制定是一项综合性和复杂度较高的工作。政策制定者需要仔细考虑不同城市背景、不同政策场景以及不同疫情变化情况下的政策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及时、审慎、坚决的政策实践,为保障交通服务、阻断疫情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

 

应对严重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交通管控措施分析:其他城市客运交通方式

基于调研结果发现,与城市公交不同,其他城市内部交通方式并无非常相似的一整套管控措施和方案,更多的是因城施策,因此全面的跨城市比较意义并不大。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交通方式的管控相对宽松,但针对性比较强。其主要包括三类措施:乘客的安全防控措施,如个人乘坐的自我防护要求,基本检测手段,车厢内密度的控制;保障基本服务的措施,如针对从业者的包含和监管,包括司机防护、车站和车辆消毒;保护行业的支持措施,如允许企业根据实际客流情况和安全要求,调整营运计划,并给予适当补贴。各地一般根据城市交通系统特点和需求进行组合和协调。

城市交通系统由各种不同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的交通方式组成。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这些交通方式的管控应该张弛有度,互相配合,追求强约束条件下的社会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应该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疫情蔓延的风险,另一方面实现两个保障:第一,保障城市居民,尤其是出行能力受限人群的出行需求;第二,保障特殊应急需求,如应急人员的输送。  

作者:

袁泉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副研究员,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城市移动性规划

陈小鸿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城市交通综合治理

杨超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城市移动性规划  

 

构建长三角城际运输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下,城际运输系统的客流密度不断增大。在疫情总体得到控制,社会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恢复阶段,尤其要重视客流回升后铁路、公路等骨干运输方式的持续防控,避免疫情复燃。为此提出长三角多模式城际运输的联防联控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尽快推行全国版或者长三角版的“健康码”,覆盖各种城际运输方式,替代旅客健康登记卡,及时阻止感染人群和疑似人群的出行,精准掌握旅客出行OD供卫生防控部门及时追踪和摸清感染源,降低旅客出行的疫情感染风险水平。

二是建议以疫情联合防控的契机,构建覆盖长三角的公、铁、水、航、城市交通的疫情传播协同防控机制以及信息化协作平台,形成“全出行链信息采集+精细化管理支撑+大数据智能防疫预警”的数据分析防控体系;做好客流信息的交换和重点旅客信息的交换,加强运能的及时调配,避免旅客驻留和车辆高密度承载。

三是建议完善大型交通枢纽的疫情防控预案,因枢纽承担客流的中转任务,且综合枢纽往往具有餐饮、住宿、购物等多元业态,使得疫情传播风险增大。应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调整优化枢纽的立体人行流线、排队方式及信息引导方案。需要使用红外传感、WIFI嗅探、视频识别等技术及时监测枢纽空间人流密度并及时采取进站限流、换乘限流等措施。枢纽运营管理单位需要协同多方式在卫生防控部门指导下做好人群隔离、留置、登记、疏散等非常规组织预案。

四是建议各城际运输方式需要做好较长时期的疫情防控准备,及时增补人力应对与疫情防控有关岗位的人员数量增加,调整载运工具及设施装备的修程计划,利用客流低迷的时段做好大修工作,以备疫情结束后大客流运输的运力集中投入。

作者:

滕靖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城市交通空间活动监测与分析技术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