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间通勤合乘模式的可行性 | 疫情防控期城市“安心交通”组织模式系列调研报告(一)
作者:吴娇蓉 陈小鸿等 时间:2020-02-18 点击数: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公众对于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担忧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各企事业单位将逐步有序复工复产,需要提供让市民“安心”的通勤交通服务。城市从特殊管控期到恢复期有针对性的交通组织与管理,不仅有利于支持城市经济活动的复苏,更重要的是通过可控的交通服务、给予市民信心。
各个城市都出台了公共交通车辆、车站消毒、乘客戴口罩乘车甚至测量体温、实名制乘车等规定,本质是降低通勤过程中的疫情暴露风险,克服公共交通乘客因彼此为“陌生人”而产生的过度防护心理。因此,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提出“在确认安全无风险的情况下,鼓励同单位、同写字楼、同园区人员,组成固定搭档,拼车上下班”。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城市移动性规划团队为了解车主与乘客对“熟人合乘”的接受意愿和组织方式的可行性,设计并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2月14-15日13:00,共获得803份有效样本,其中68%受访者有私家车。
调查显示,疫情的消除有过程、公众对于公共交通的“信任”也需要恢复期。疫情期间即使公共交通正常运营,原采用公交通勤的受访群体中仅21%表示会坚持使用公共交通、49%持观望态度、31%表示暂时不会使用公共交通。原采用公交通勤的群体,需要采用使出行得以“安心”的替代交通方式,更偏好低密度、暴露风险少的小型车辆出行。74%的无私家车通勤人群期望“熟人”间合乘服务,且每车合乘人员以1-2人为宜(不含司机)。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拥车者大部分乐意在健康状况有保障的情况下提供帮助,61%的私家车主表示愿意为“熟人”提供合乘服务。
安心合乘的“熟人”,是那些彼此了解健康状况的群体。特别是上海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已经建立了健康状况管理系统,被调查者更倾向于由单位组织合乘。特殊时期车主提供合乘服务是自发的志愿互助行为,而同一单位的同事关系、通勤时段与目的地的一致性,提高了合乘撮合的成功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事先有健康状况确认、事后可跟踪合乘轨迹的情况下,“熟人”是“安心”的保障,熟人合乘是可靠、可控的出行方式。
上海家庭拥车比例已经超过55%。尽管许多出行平台也提供“顺风车”服务,但并不能把控车主、乘客的健康状况。而疫情期间由企业端组织的熟人合乘系统是一种特殊时期的内部互助平台,具有健康状况透明、用户群体固定、用户信息安全等特点,更贴合共享出行的本质。大多数单位均有需求、有条件组织通勤合乘。如果合乘与错峰上下班相结合,也能平衡路网负荷。
结论与建议:
1.有序复工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市民有安心、可靠的通勤交通组织。目前已有许多城市采用点对点大巴、火车甚至包机组织城际交通支持返回工作地点,城市内部交通更大的需求是日常通勤,更需要及时组织“安心”交通出行。基于单位组织“熟人”合乘模式,有助于减少复工过程中通勤出行暴露恐惧,减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监管压力。
2.在单位层面组织通勤合乘,有需求、有条件、有基础。为防控疫情,单位已实施职工居住地、流动情况、居家隔离申报和体温等信息采集,并实时更新,为组织熟人间合乘提供了健康识别基础信息,融合既有机动车管理等信息开发员工合乘撮合服务系统并不困难。不仅可解决特殊阶段的通勤困难,也可培育拥车与用车者的合乘习惯。
作者简介:
吴娇蓉 城市交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城市移动性规划
陈小鸿 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城市交通综合治理
本调研报告数据分析:
王宇沁 博士 助理研究员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