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联合主办超大城市社区营造“微基建”案例研讨会

时间:2021-04-27 点击数:

2021年4月25日,由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与管理研究基地、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以及同济大学文科办联合主办的超大城市社区营造“微基建”案例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顺利举行。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上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城市交通研究院责任教授刘淑妍首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是同济城市智库论坛——人民城市人民建设系列的一项重要内容。随后,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张希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谭笔雨、硕士研究生苟馨月、博士研究生吕俊延、硕士研究生王湖葩分别分享了《杨浦区老旧小区停车场改造》、《BOT模式助力社区治理创新——杨浦区殷行街道智能车库(棚)改造》、《社区微基建中的专业力量——以创智农园营造为例》、《何以为“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内卷化叙事》以及《NICE2035:空间——行动者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生态系统》等案例。最后,与会专家对5个分享案例进行了点评,并结合案例深入研讨了超大城市社区治理及如何营造“微基建”。

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

杨浦区老旧小区停车位案例汇报人张希雨

针对老旧小区停车场改造、智能车库(棚)改造及治理问题,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吴娇蓉教授提出,杨浦区500余个居住区60%以上都出现了停车位供不应求、夜间停车困难,因此居住区停车治理现实需求巨大,依托信息技术的精细化治理在社区基层治理中十分必要。例如,针对居住区住户、访客、车位使用时段等精细化分类停车位使用对象,按照不同时段、时长及区别第一辆车和第n辆车的精细化居住区停车收费方案设计,针对各居住区属性、停车位提供方式的自治管理精细化等。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吴娇蓉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威利副教授指出,规划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原点,规划可以撬动基层治理,可以提升居民体验,因此社区微基建应从科学合理规划做起,同时居住区停车治理也可作为上海解决物权问题的一个重要支点。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威利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有财教授指出,对社区微基建需要形成有效的评估方法,从治理视角下理解“微基建”,建立背后的治理机制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焦永利副教授认为需要以长远的交通架构调整这个视角进行考虑,并回答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老旧小区停车治理?为什么中国要在这个时期干这个事情?

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焦永利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认为社区停车位改造除了在红线范围内进行空间挖掘,还需要在社区之外考虑更大的共建共享范围。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专家还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俞祖成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学院王欢明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叶岚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彦伯副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葛天任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熊伟助理教授以及“微基建”的城市管理者上海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沈晓菁、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孙辉。

本次研讨会是城市交通交叉学科师生与公共管理、城乡规划、政治学专业老师深度交流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案例研究的良好开端,同时也为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围绕学位论文进行多学科视角的交流模式形成了示范。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